小镇概况
Dream town profile
![]() |
景区简介 Introduction “梦想小镇”是浙江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之一,是中国特色小镇的优秀范例。梦想小镇景区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,核心区块东至杭州师范大学,西至东西大道,南至余杭塘河,北至宣杭铁路,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,现已建成四个区块,分别是互联网村、天使村、创业集市和创业大街。 为顺应 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的时代浪潮及 “互联网+”的发展机遇,2014年8月,省市明确在未来科技城规划3平方公里启动建设梦想小镇。梦想小镇的开发理念为“三生融合”,即先生态、再生活、后生产;“四宜兼具”,即宜居、宜业、宜文、宜游;采用“有核心、无边界”的空间布局。在开发中充分保护自然生态和历史遗存,对文化底蕴进行深入挖掘,对存量空间按照互联网办公要求进行改造提升,从而推动文化、旅游、产业功能的有机叠加、共生共融,让创业者进则坐拥城市配套、创业无忧,出则尽享田园气息、回归自然,造就一方“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自由徜徉”的理想家园,成为田园城市的新典范。景区内保留原有水系和稻田,园区建筑白墙黛瓦掩映塘中,尽显江南古镇风韵。 以“创新、创业、创客”为主题,贯彻落实“人才引领、创新驱动、产城融合”发展理念,全面提升特色文化内涵、双创服务水平和休闲旅游环境,梦想小镇将被打造成为集创新创业、研学交流、休闲观光和人文体验为一体的科教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。 |
地理位置
Geographical position
梦想小镇位于仓前街道。仓前古镇原名灵源,南宋绍兴二年(1132)年官方在街北建临安便民仓,古以南为前,遂称仓前。仓前镇系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辖镇,坐落在杭州城西古运河畔,是一个具有800余年历史的古镇,距市区中心10公里。杭州市文一路延伸段贯穿全镇,境内祥仓、余仓、良仓、上仓等公路以及东西大道纵横交错,分别贯通104国道和02省道,交通十分便捷。余杭塘河横穿全境,并建有钱神等多个码头;宣杭铁路在仓前设有货运站,铁路运输繁忙。这些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,使仓前镇成为一个公路、铁路、水路相辅相成的物资集散地。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,2000年底全镇有人口32233人,总面积48.9平方公里。仓前镇位于余杭中部偏南,南苕溪东岸,余杭塘河穿镇而过。西邻余杭镇,南接闲林镇,东临五常乡,北与良渚镇、瓶窑镇毗邻。仓前为平原水网地区,地势西高东低,境内河流纵横,灌溉便利,是余杭市的重要产粮区。良好的地理环境和仓前百姓的世代耕耘,使得仓前不仅仅赢得了“江南粮仓、丝绸之府、鱼米之乡”的美誉,也养育出淳朴的民风、杰出的人才。无论是这里的“清水丝棉”,还是“白切羊肉”,几百年来为人称赞;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、著名社会学家陈达、生物学家蔡堡是仓前人的杰出代表,浙江省重点文物——章太炎先生故居完好地坐落在仓前镇上。如今经过修缮的故居在梦想小镇的创业大街继续迎接来访游客。
水文地貌
Hydrographic geomorphology
仓前古镇原名灵源,南宋绍兴二年(1132)年官方在街北建临安便民仓,古以南为前,遂称仓前街,距今已有874年历史,虽隶属关系和建置几经变迁,但仓前之名一直沿用。全镇行政区域面积52平方公里,辖10个建制村,1个社区,人口3.512万人。境内余杭塘河横穿全境,东苕溪紧贴其西。西南边缘有宋家山、万金山丘陵,东北角寡山、吴山孤峙,与平原隔水相望,形成山水相嵌的优美景色。古镇的历史可简单概括为“一河一树一故事”、“一锅一仓一大师”,“一河”指绕街道而过的京杭古运河,“一树”指仓前有一棵千年黄杨树,“一故事”指老街上曾演绎过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,“一锅”指仓前的百年羊锅,“一仓”指天下粮仓,“一大师”指国学大师章太炎。
苕溪分为东苕溪、中苕溪、北苕溪、西苕溪。东苕溪源出临安东天目山海拔1271米高的马尖岗,一路向东,流经临安由中泰乡入区境,经余杭镇,在瓶窑镇境内汤湾渡接纳中苕溪,在龙舌嘴接纳北苕溪,三水合一,经瓶窑、德清至湖州市区与西苕溪会合注入太湖。全个长158.36公里,流域面积3276平方公里。
京杭运河,自桐乡大麻乡入境,流经博陆、五杭、塘栖、东塘、崇贤、云会、勾庄等镇街,流入杭州市区。市境内全长31.27公里,流域面积667.03平方公里。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8.55亿立方米,年平均径流量为3.39亿立方米,河宽60~70米。常年水深3.5米。 上塘河,自杭州市艮山门,经星桥街道入境,过临平街道,至海宁市盐官镇流入钱塘江。境内长11.38公里,河宽约20米,常年水深2米左右。
境内河流流量与降水量年际变化、季节变化相一致。全市平均年径流量为7.75亿立方米。苕溪平均年径流量为3.81亿立方米,东苕溪瓶窑站记载,多水年(1954年)年径流量20.76亿立方米,少水年(1978年)年径流量只4.24亿立方米。运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.24亿立方米,上塘河为0.7亿立方米。
历史文化
Historical culture
仓前古镇原名灵源,南宋绍兴二年(1132)年官方在街北建临安便民仓,古以南为前,遂称仓前街,距今已有874年历史,虽隶属关系和建置几经变迁,但仓前之名一直沿用。全镇行政区域面积52平方公里,辖10个建制村,1个社区,人口3.512万人。境内余杭塘河横穿全境,东苕溪紧贴其西。西南边缘有宋家山、万金山丘陵,东北角寡山、吴山孤峙,与平原隔水相望,形成山水相嵌的优美景色。古镇的历史可简单概括为“一河一树一故事”、“一锅一仓一大师”,“一河”指绕街道而过的京杭古运河,“一树”指仓前有一棵千年黄杨树,“一故事”指老街上曾演绎过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,“一锅”指仓前的百年羊锅,“一仓”指天下粮仓,“一大师”指国学大师章太炎。
古镇历史悠久,文化积淀丰厚。清水丝绵明清时期就闻名遐迩,早竹笋以肉厚质嫩味鲜驰名省内外,龙泉寺小白蚕豆因特具的美味列为贡品,镇南面有白虎山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存。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、思想家和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故居就位于仓前老街中,主体为晚清时期建筑。老街东端为著名的四无粮仓,其中两栋老仓建于清道光九年,另两栋新仓分别为1957年和1963年仿苏联建造的“苏式仓”。是余杭人创建全国“无虫”、“四无粮仓”旧址之一。老街中心还有曾因清末杨乃武一案而闻名的钱爱仁堂药店。穿镇而过的余杭塘河古称"运粮河",又名"官塘河",流经余杭镇、仓前镇、五常街道至杭州,汇入京杭大运河,全长19.8公里。余杭塘河在历史上商船云集、航运发达,反映了以漕运文化为中心,并随其发展而来的治水文化、商贸文化乃至建筑文化,是记载余杭历史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保护开发
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
梦想小镇是在浙江省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提出的“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产业、文化和旅游功能叠加的特色小镇,以新理念、新机制、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、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”的要求下诞生的互联网与基金小镇,也是对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“大众创新、万众创业”的积极响应,是未来科技城为大学生和创业者构筑的梦想创业平台。
区位分析
项目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,属于杭州市竭力打造的未来科技城板块中的梦想小镇核心区块。项目南邻余杭塘河,与南面互联网创业文化隔岸相对,东面毗邻阿里巴巴淘宝城、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和浙江理工大学,距离浙江大学约6千米,仓兴街横穿场地,东西向承接良睦路及绿汀路,南向承接文一西路,邻近地铁5号线仓前站。
规划理念
在总体规划上,项目在充分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,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,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变革。自由的空间布局、多元化的创意空间与传统风格的建筑之间形成灵感的全新碰撞,完美地体现出互联网创造性的特征。这些特色赋予了小镇独特的特征,体现出自由、包容、多元、协作、高效的特性。
织补理念
所谓的织补不仅是织补建筑的空间肌理,而是在互联网产业植入下针对原有的生态、历史、文化、公共功能以及交通空间的织补。在经过调研考察整理出的地块腹地中,项目以老街的空间机理为脉络,梳理水街和巷道,添补小桥和河埠,恢复枕河而居、夹岸为街、宅院四合的老街风韵。
在对697 栋房子精心调研后,拆除违建和危房287 栋。修复古建28 栋。新建及原拆原建112 栋,立面及整体改造371 栋。在疏理出来的地块腹地,以老街的空间机理为脉络,梳理水街、巷道,添补小桥、河埠,恢复枕河而居、夹岸为街、宅院四合的老街风韵。同时对老街的历史文化、生态系统、交通系统、街道空间、公共功能进行织补,全方位地提升和改善老街的整体环境。
共享模式
共享是互联网2.0时代的核心。作为互联网的众创办公基地,新仓前老街既是工作空间,更是思想与理想的碰撞空间,人才与技术的交流空间、新老文化的融合空间,服务器等公共资源的共享空间,新的仓前老街为创客们构建一条梦想之路与共享平台
三路一带
“三路”是指仓兴街、中间腹地开拓梳理出来的梦想大道以及南向临河的塘河沿岸。“一带”是指以梦想大道为基础串接中间交流平台和20个资源服务器的“梦想带”。其中的塘河沿岸代表“过去”,能引发人们的乡愁和回忆。仓兴街立足于“现在”,是现在生产、生活的需求来源。梦想大道代表了“未来”,将成为新一代互联网创业者追求创业梦想的成功之路。
互联网特征
项目的独特性在于本身带有互联网特色基因,要沿袭传统亦需突破传统,设计要兼顾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变革。 1.以互联网产业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集聚。 2.通过旅游业吸引眼球,带来互联网流量。 3.注重公共空间与共享模式达到节约成本、提高效率的作用。
改造布局
整个仓前老街以原生肌理为基础,两路中的仓兴街和塘河沿岸以整治改造为主,对中央腹地的“梦想带”进行梳理重建。 1. 仓兴街为近几年自然演化而来的街区式商业配套,存在商业配套杂乱无序、与当前周边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环境格格不入等问题,亟待设计提升改造。 (1)立面改造手段,保留历史痕迹的同时统一整条仓兴街的立面形式和风格。 (2) 调整仓兴街机动车、非机动车与步行系统的交通关系,削弱仓兴街机动车过境的功能,增强商业街形象的打造。 (3)拓展营造商业的室外拓展空间;对路灯、标志标识、广告进行统一规划设计。 (4)增加景观节点、太炎广场等公共交流空间,提供丰富有趣的交往空间。 2. 梦想带处于地块腹地,原建筑较为杂乱,建筑肌理被严重破坏,需通过重建手段织补原先被破坏的肌理。 (1)结合产业植入的需求,对腹地内部的部分建筑进行拆除,新建大空间的建筑适应互联网办公的需求。 (2)利用新建及大空间改造,增设丰富的公共功能空间,为互联网创客提供配套服务。 (3)在原有的水系环境中重新梳理水系脉络,植被绿化,打造内部独特的院落式办公环境。 (4)对西侧大片田野重新整治,形成田园生态的活动空间。 3. 为了留存塘河沿岸的乡愁和回忆,对沿河建筑进行“金缮”,恢复原塘河繁茂的景象。 (1)对原有保留的古建筑进行修复修缮。 (2)对印有岁月变迁痕迹的建筑进行改造重建、修复,去芜存真。 (3)对驳岸、河埠头、老桥、巷弄进行重新梳理,使塘河沿岸重新恢复到往日的繁荣。
建筑设计
项目以整治改造为主,在设计上为了保证整体风格的协调,以“粉墙青瓦马头墙”的中式徽派风格建筑为基调,同时沿袭各时代中式风格建筑的特色,结合现代特色的钢架玻璃幕墙打造互联网产业园新特征。 为了原汁原味地保存乡愁和回忆,塘河沿岸建筑风格延承太炎故居徽派建筑形式,使塘河沿岸风貌得到整体延续。同时,设计师发掘原有的历史文化肌理碎片,运用现存的雕花木窗、月牙门、石雕等元素,在此基础上融合与变革,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展现传统建筑独有的空间形态。 为了充分体现小镇的互联网思维和众创基因,设计加入互联网元素,如以织补理念衍生的金色长廊,以及从原粮仓文化为理念改造而成的图书馆,将仓前特有的太炎文化作为其现代化表征的体现。
景观设计
在景观设计上,项目进行了生态系统的织补和交流空间的共享。在生态系统织补上,项目拓展和保护现有的农田和老树,用水系与景观沟通主街、巷弄、桥头、集市和广场,打造独特的田园办公环境。
● 章太炎故居的维护修缮
章太炎故居于1985年发现之后,经当时的余杭县政府拨款修复后,在1986年正式对外开放,并公布为余杭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97年上升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2006年又上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09年政府出资对故居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和重新布展,在2010年6月14日,太炎先生诞辰142周年,对外试开放。2011年1月12日太炎先生逝世74周年正式对外开放。布展后的故居,前三进充分保留了太炎先生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场景,充分体现“请大师回家”这样一个布置理念,第四进作为陈列用。
从粮仓到“良仓”的华丽转变:在梦想小镇一期建设中,我们将原先的12栋江南粮仓改造成了办公场所。
● 四无粮仓的保护利用
仓前粮仓,在余杭仓前街道灵源村,南临余杭塘河,紧依梦想小镇和杭师大仓前校区。这也是首批全国“四无粮仓”旧址之一。现存4栋单体建筑,均坐北朝南,总占地面积1661平方米。其中两栋老仓建于清代道光年间,为三间二进的木结构房屋,前后各有两个天井,大门直对余杭塘河,河边有一个泊船码头,供运粮船只停靠。
2006年以前,仓前粮仓一直承担着当地的储粮任务。随着余杭仓储设施的更新换代,仓前粮仓的粮食仓储功能也逐渐退去,建筑也开始老化。2008年,余杭区粮食局主导对仓前粮仓进行修缮,按修旧如旧的原则,不改变粮仓空间结构和整体布局,保持原来面貌。
很快,在仓前粮仓的原址上,一座余杭四无粮仓(无虫、无霉、无鼠、无雀)陈列馆应运而生,不但记录着粮仓前世今生的那段历史,也填补了全国粮食专业展馆的空白。
陈列馆共分5个展区,包括四无粮仓的创建和发展历史展区,记录了“四无”粮仓的创建历史。农耕文化展区,展示江南农民辛勤劳作的粮食生产场景,同时还展示了各类粮油品种、常见储粮害虫标本和各类粮油票证等。
可使用鼠标点击拖拽左右箭头观察修缮前后对比情况
仓前粮仓二分仓外景(修缮前后对比图)
仓前粮仓外景(修缮前后对比图)
仓前粮仓展厅外景(修缮前后对比图)
仓前粮仓展厅外景(修缮前后对比图)
特色经济
Characteristic economy
改革开放以来,仓前的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,一批标准规范的农业基础设施已经建成,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正在实施之中,使得仓前这座古镇蕴藏着历史,也洋溢着欣欣向荣的现代气息。“掏羊锅”作为仓前一个极富传统风味的特色美食项目,已有上百年的历史。在2007年举办的第二届羊锅节期间,仅一周时间,来宾竟达30多万人次,每天平均有4.5万人次左右,连一些外商、国际友人也慕名前来,被我们的“掏羊锅”所吸引,一周时间的羊锅经营额达到1500万元。省、市乃至国家级新闻媒体也赶至仓前,对我们仓前的“羊锅节”作了全方位的报道宣传,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,在全国打响了仓前“掏羊锅”这块百年美食品牌。这个章太炎故里的小镇,顿时来访者络绎不绝,极大地提升了仓前知名度,“羊锅节”成了我们乡村旅游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,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有“乡村味”和“休闲味”,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近几年来,仓前街道党工委、办事处以“依托未来科技城,打造幸福新仓前”为目标,深化落实“科学发展观”,围绕“基础设施建设年、高新项目落实年、三产配套启动年、村级组织换届年”的工作要求,努力提升政府执政力、激发干群战斗力,凝聚发展驱动力,克服全球经济危机、宏观调控、要素制约等不利因素的影响,乘创新基地启动建设东风,“优环境、强服务、抓项目”,奋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、协调、可持续发展。2013年,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4.28亿元,第三产业增加值6.2亿元,财政总收入6.47亿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24270元。
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